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心理服务 >  心理学服务

后疫情时代的心理健康服务

2022.08.11
阅读:236次

后疫情时代这一词汇的出现是跨时代的,它正在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意义,对于它的解读将是现在进行时,而非完成时。

这场疫情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,无论个体还是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受到了影响。人们的心态从* 开始的震惊无措、否认形势的严峻、抢 购物资,到聚集力量支持战“疫”,精力和思维都牢牢被疫情牵引。

但随着疫情渐明、应激状态过去后,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内心,“心伤”慢慢浮现,感到沮丧、抑郁,甚至无法面对疫情中的失去。

随着国 家面对疫情时有效的管理以及疫苗的普及,现在新冠疫情好像已经渐渐的“淡出”我们的视野,街上不带口罩的人也开始慢慢变多。

但是疫情后,对全人类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,可能要持续10至20年。

而且我们都知道,人在遭受到重大的灾难事件之后容易形成“创伤后应激障碍”、抑郁、焦虑等精神疾病,甚至会出现自残、自杀等危害自身生命*的事情。

国 家开展的一项关于新冠疫情对人们心理健康影响的线上调查,有5万余名居民参与了该调查。

结果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众的精神心理问题突出,超过1/3的人出现了急性应激状态(24.4%)、*(29.2%)、焦虑(31.6%)、抑郁(27.9%)等精神心理问题。

作为心理学工作者,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后疫情时代的学生心理学,*时间推出了希望热线《安心防疫手册3.6版》。来帮助那些不愿走出舒适圈的学生,滞留“斗争圈”对抗父母师长的学生,告诉家长、老师如何帮助孩子,教会孩子如何帮助自己。

202208191008248218.png

一、学生角色的封印

疫情结束后叫做疫情后时代,现在仍处疫情中,还没结束却已经是后期,称之为后疫情时代。疫情初起时,学生们刚好放假在家里,回家扮演儿女角色过春节,春节后本当返校,重新拾起【学生角色】上学去,可正值疫情爆发期,所以【该上学而没去上学】,不是拒学、耍赖、撒泼辣不去上学,是合法的被要求不必上学。

一)宅男/女角色的启动

这万年不遇的机缘,让每个【学生】合法的翘了课,拒了学,享受【该上学却不去上学】的实体经验与心理历程。不上学也没功课,没教室,没老师,没同学......哇!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。有的父母盯着“多少看点书”,“多少做些题”,可也不坚持。有的父母更干脆说:“玩吧!”,“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去,别出门就好”,漫长的疫情,启动了初当【宅男/女】的初体验。从来没这么长日子宅在家,而且还不必上学。

(二)疫情时代的学生角色

疫情中期小区封锁,孩子们被要求在家里上网课,重新启动了【新学生角色】。又是学生了,但在家里对着手机、电脑、电视屏幕上课,可以穿家居服,翘着脚,盘着腿,可以躺着、坐着、趴着、晃着、摇着、动来动去、走来走去的,可以边吃、边喝、边玩、边干点别的事儿,没老师站在面前,没同学围在旁边,没教室,也没上下课铃声,父母盯了两三天,也盯不过四五天,盯了一两个小时,也盯不了一整天。网上交作业,网上考试,就算挂了,不补了,不考,考坏了…...老师只在群上吼,不会在面前叫,也不会在同学面前丢脸,爸妈说两句,也不会多坚持…...疫情嘛!


二、疫情时代的半学生角色

这宅男/女+当学生角色的生活模式接续了上一阶段,“该上学没去上学”的“合法拒学”生活模式。这二个模式的漫长生活,破坏了原有的旧的学生角色的规范与期待,引发了两个状态。*种状态,每个孩子都会出现。但有人管得了,另有人管不了,第二种状态,则不一定会出现,出现了也有强弱的差别。

(一)学生角色常规作息习性的破坏

常规作息是指:固定在什么时候,就去那里干些什么事儿,并且要干到什么标准;干到了会怎样?干不到位会被怎样?只要是学生,每天想都不必想这些,照表抄课习以为常就对了!学生不只习惯按表抄课,内心告诉自己,这是想不想都必须做的。这种角色>自我的状态,让学生常规作息习惯变成学生常规作息习性。

学生常规作息表的操作,必须成为一种个体与集体的习性,当这【学生角色习性】被破坏后,他就只剩下儿女角色以及一个空荡荡地【自我】,因为尚未成年,所以自我的内容:欲望(我想、我要、我喜欢)与嫌恶(我不想、我不要、我不喜欢)也在练习放大,多样化与实战之中。但是却还没有管理欲望与嫌恶的能力,也同样在练习成长中。有些孩子后者赶不上前者,就会在家里出现许多偏差行为,故意不去做该做的,又故意去做不该做的事。儿女角色良好,会发挥调适自己的功能,若儿女角色不良,则火上加油泼向燃烧的自我,此时,不但学生角色习性破碎,连学生角色习惯也破碎了。

(二)偏差行为习性的养成

学生角色常规习性破坏后,取而代之实践于每日生活中的就是【自我常规习性】。这个习性来自于欲望与嫌恶,且导入于【新学生角色的习性】之中成为主心骨。所以,新学生角色的行为规范与期待,不是相对角色的老师、同学、学校、家长…...要求什么,而是符不符合我的欲望与嫌恶,二者一冲突,一定是【自我>角色】,所以就会【理所当然】、【理直气壮】出现偏差行为。

偏差行为出现的次数越多,就会养成偏差行为的【习惯】。原来是自我与角色冲突,并赢了角色,才会出现偏差行为。偏差行为习惯养成后,遇到刺激条件或事件或环境时。内心不必经历【冲突】与【战胜】的心理历程,不再是想不想或该不该的斗争,而是【敢】出现偏差行为。【敢】的心态出现后,偏差行为不再是习惯,而是一个习性。


三、后疫情时代的新学生角色

疫情还没结束,但三~四个月后正式上学了,孩子们又回到校园当起学生,学生日常作息表如旧,但却已经不是每个人的习惯与习性,每个学生都遇到二个问题:一是如何重新建制这个【习惯】。二是如何心甘情愿的转变为【习性】,新学生角色的常规作息习惯与习性,变成每个新学生的两大功课,有的孩子三两下心思念头就转了回来,有的还辛苦奋斗中,有的还在拼习惯,有的还在拼习性,有的完全无法调适,有的已经高奏凯歌。

(一)*个难处:不愿走出舒适圈

*个难处,在于是否【放得下】既得利益,半学生角色状态期间,自我获得了空前的利益与活动空间,学生角色出现了空前的舒缓与破坏与舒缓空间。前者的欲望与嫌恶得以大量满足,后者的角色行为规范破坏,免除支出大量成本与代价,前者舒适无比,后者轻松无比,两者造就了半学生角色的【舒适圈】。

许多孩子恋恋不舍,放不下又离不开这舒适圈,就会把新学生角色常规作息,当成自我【嫌恶】的对象,拿来当成抗拒新学生角色的【动力】。有的孩子直接不去上学,甚至用自我伤害手段来达成目的。有的孩子去上学,却内心痛苦无比,就在学校做出各种偏差行为,或是遇到稍微强烈的学生角色行为要求,就做出激烈的偏差行为,或自我伤害行为。

有的学生,上二三天学,就请二三天假,有的学生上学吵闹回家却乖顺(因为儿女角色良好),有的学生上学乖顺(师生关系良好),回家就吵吵闹闹(儿女角色不好)。有的学生不吵不闹,但无心上学无力学习,开始听不下,听不懂课,写不完、不会写作业。有的一上学就发作,有的过了个把月才开始沸腾。

但绝大部分孩子都完成了新学生角色的重建。完成的原因有三个:其一是破坏了习惯却没破坏习性;其二是良好师生、同学与亲子关系,发挥强大的助力;其三是智慧通透(看的清楚,想的明白)能够知所取舍。

(二)第二个难处:强者的战魂

第二个难处非常困难,因为已经建构了【敢】的偏差行为习惯与习性。前者的惯性行为会让孩子破坏客体关系发生冲突,后者的习性会让孩子拥有【强大的意志力】,而扭曲了自体关系——我敢,我很敢,我什么都敢,没什么我不敢的。破坏客体关系的惯性行为,让他在新学生角色时代到处与人发生冲突。然后花费很多时间去处理冲突事件,以及导致的创伤心理,以及又衍生的偏差行为,以及又招惹来的创伤事件。从上学后,他就现身于【战斗圈】中。

扭曲自体关系,让他变得很【强大】,他发现自己,强大到什么都敢。肾上腺素经常的急速或大量分泌,他一直处于兴奋状态,让自己充满了去战斗的动力与能力。整个战斗中,他是*之师,他自我感觉良好,他自认-I am OK,而他人是Not OK。

有些孩子遇到良师益友或好父母,在战斗中失败而觉醒,破除这偏差行为的习惯或习性。但有些孩子陷落在漫长的战斗中,有的战斗成拉锯战;有的战斗一直赢,却非常缓慢;有的战斗一直输,但愈输愈不服气;有的战斗走入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的罪行;有的战斗让孩子一步步走向人格违常的病态反应。孩子赢了战斗,会愈陷愈深愈危险。孩子输了战斗,却可能逆反不服而孤注一掷。

孩子敢于破坏客体关系,是因为父母师长代偿或免除其成本与代价。孩子敢于燃烧战魂,是因为父母的家庭权利系统倒错,以及校级里师生权力系统倒错。所以心理重建作业的起点,实际上是父母【与老师】对孩子权力与情感系统的重构。战斗的过程,不是常规冲突的胜败,或谁听谁?谁怕不怕谁?而是权力与情感系统重构的历程。


四、新学生角色的新价值

建立新学生角色对孩子有什么好处或坏处呢?为什么不是重建或复原:旧的学生角色,而说:建立新学生角色呢?分明,两个角色的作息是一样的,行为习惯也是一样的,没错。两个都一样。但是另一个却不一样,新旧学生角色的【习性】不一样了。这就是:历经沧海难为水,这更是:见山不是山之后的见山是山。因为,孩子得到了两种新的能力,让他的自我产生强大防御力与抗挫力。

(一)走出舒适圈的经验

半学生时代的舒适圈,是每个学生梦寐以求的幻境。除了一些【勇士们】,拼了小命付出重大成本去冲撞哭闹,才换来【休学】或每周请两、三天假的待遇。但这些同学宅在家后,不是变成网瘾,就是出现病态反应。有的还出现变态反应伤害自己。作息日夜颠倒,吃饭有一顿没一顿的,心智变得薄弱,意志变得消沉。父母怕出事,又双手拱着哄着护着。大部分从此一蹶不振,少部分挣扎返校又挫败而归。只有极少部分幸运儿重拾学生角色生活。所以,不是走出舒适圈,而是没从【舒适圈】堕落【失败圈】。

有些人是父母师长同学的点拨,看到失败圈的危机而迷途知返。有些人是自己聪慧,自己从失败圈中拔腿而出。有些人是支付不了成本代价,退出舒适圈,却不知侥幸从失败圈捡回了自己。有些人真的很智慧,在舒适圈中已知自危,开了学就主动走出是舒适圈,努力重建新学生角色的习惯与习性。

不管是怎样走出舒适圈的,也不论新角色习性是否已经建立完成,重点是【走出舒适圈】的【经验】。这个经验会赋予他一种能力——抗拒贪、嗔、痴、迷、恋、瘾的能力。这辈子还会遇到许多各式各样的舒适圈,让人贪得无厌又陷入嗔、痴、迷、恋,甚至成瘾的现象。可这次从疫情里,从半学生角色到新学生角色成功的奋斗挣扎与胜利的经验,却让他成有或多或少免疫能力的人。

(二)走出战斗圈的经验

偏差行为习惯的战斗,战场在家庭与班级,对象是父母与老师。一场又一场的战况非常惨烈。双方都会出现创伤心理、创伤生理以及新的偏差行为。每个新学生角色的常规作息,都成为战斗的原因或焦点。累死身边亲近爱的人。这是父母师长于孩子,在权力系统与情感系统的两个平台的战斗。战斗中,*不要把【关系】的好坏与存废当做筹码或条件,否则哪一方胜了都是败了。亲子关系或师生关系破坏,家就回不了,学校也会去不了。

偏差行为习性的战斗,战场在孩子自己的内心。那个【敢】的意念,一步步发展成【意志】,且【意志力】愈来愈强。这种【扭曲】的意志力,让孩子强悍的滞留在战斗圈奋斗。因为战场在内心的心境,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不论胜败,都让人心沸腾而没有平静和谐的时刻。

没走出战斗圈的孩子,就会在冲突中引爆双方创伤心理、创伤生理、偏差行为,甚至出现人格违常或焦虑状态。如果情绪暴冲时间太长,还可能出现不同类别神经症。如果偏差行为太多,就容易擦枪走火出现犯罪行为。走出战斗圈,其实是走出了【恶梦圈】

只有战败,一场又一场的战败,彻底的战败,他才会走出战斗圈。不管走出战斗圈的原因,是输得起或输不起,不论日后还想不想翻盘,这孩子都已被自己所赋能—得到了战败走出战斗圈的经验,这经验上让孩子跨龄【超龄】得到【接受失败】的能力,甚至还出现面对失败却不【引以为苦】的能力。有智慧的孩子会自然觉悟这二种能力,有智慧的父母师长会引导孩子体悟这二种能力。没智慧因缘的孩子,就不知道能在哪场战斗中觉醒了。


五、后疫情时代的学生预警与援助系统

后疫情时代是从学生开学算起,可学生上学后,各种偏差行为反应与自我伤害反应,却接连而来,曝光的重大事件,当然是水面上看到的冰山一角,我们*担心的是:从A:事理不平这个*底层的负向反应开始,踏向→B:人际困扰→C:无解决方案→D:忧思苦恼→E:痛苦绝望→F:冷漠→G:精神困扰→H:对环境负向观→I:对他人负向观→J:对自己负向观→K:深度焦虑→L:对自己他人社会的敌意→M:对生命的敌意→N:家庭责任瓦解→O:生存信念瓦解→P:躁或郁的倾向→Q:活不下去→R:死了算了→S:自杀动机→T:自杀意念→U:目的性自杀→V:自我伤害的冲动→W:自杀计划与临终安排→X:立刻自杀→Y:病发失控→Z:自杀行为。

学生的26个负向的心理阶梯,到底有多少人踩入第几级?多少人正朝哪一级移动中?从A反应到J反应,其实还是常态反应,孩子多多少少在此上上下下滞留或移动。大部分在1~3个月都能移转到正向反应,去建构新学生角色常规习性。但是,从K反应到P反应,孩子就已发出震天雷响的警报声,急迫须求朋友、师长、父母或*的心理咨询援助。进入Q反应到W反应的孩子,已经出现自我伤害的危机,更为急迫的须要父母的贴身亲密陪伴,以及*的心理*与心理干预援助。X反应至Z反应,则全员立即展开心理干预与生命救援行动。这样的学生生命预警系统该如何建立呢?


(一)家长的预警筛检系统

请家长注意孩子以下的行为反应,A~L反应时家长还撑得住帮得上忙,但务必和班主任通个气,注意下在学校的行为反应。M~P反应时,务必接受心理咨询,Q~Z反应时,必须强迫对方接受生命危机的心理干预或*。

☑A、性子有点变了

☑B、脾气有点变了

☑C、说话的次数变少,句子变短了

☑D、眼睛不看你了

☑E、动作变得焦躁或迟缓

☑F、食量改了,大吃或少吃或不吃

☑G、睡眠不好

☑H、出现平常没有的极端情绪反应:极强或极弱

☑I、缠着你谈话或不理人

☑J、唉声叹气、全身无力、没注意力、读不进书

☑K、交不了作业、上不了学

☑L、家里待不住

☑M、大量玩手机或突然不玩手机

☑N、谈些乱七八糟听不懂的话

☑O、眉心发黑或表情狰狞

☑P、开始拒学

☑Q、用死亡字句勒索父母

☑R、频繁与父母发生激烈冲突

☑S、出现虐待或攻击宠物的行为

☑T、不洗漱,不换衣服

☑U、出现懵懂的不*感:怕这个,怕那个

☑V、愈来愈顽固且用强烈手段坚持

☑W、变得有气无力,眼眶发黑,什么都不想干

☑X、询问你们喜欢我?需要我?爱我么?

☑Y、敲打自己,伤害自己

☑Z、吐露心声,说想死。


(二)教师的预警筛检表

老师在课前、课中、课后,学生在下表的反应阶段。A~G反应,代表新学生角色适应不良,须要温和的约谈,并给予实质的帮助。H~J反应,代表已经管不住自己,开始用冲突来解决内心矛盾与外在的困境,务必转介心理老师介入辅导,并会同家长了解家庭状态。K~P反应,代表有病态或变态【自我伤害】的倾向或经验了,务必请家长转介心理*师或精神科医师介入。

☑A、上课开始不认真

☑B、作业开始迟交

☑C、成绩开始下降

☑D、开始迟到、早退、请假

☑E、开始乱说话或不说话

☑F、开始乱发脾气或完全没脾气

☑G、常规作息无法完成

☑H、故意破坏常规作息

☑I、班级中的冲突愈来愈多愈严重

☑J、家庭冲突升级

☑K、向同学说攻击或报复的语言

☑L、向同学说攻击自己的自我伤害语词

☑M、脸色不对

☑N、语言混乱

☑O、行动诡异

☑P、出现自我伤害的行为


(三)个别学生的预警筛检表

每个学生可以在心理师的协助下,注意观察自己在上学后,自己有没出现以下不良反应:不宜自己填表,应边填表边和心理师商谈,心理师会依据本表执行,心理咨询,心理*危机干预或转介精神科的专业协助。

☑A、无法适应新学生角色的常规作息

☑B、打从心底排斥新学生角色的常规作息

☑C、批评新学生角色常规作息

☑D、破坏新学生角色常规作息:迟到、早退、缺课、请假、拖作业…...

☑E、攻击或破坏自己这个学生角色:不认真上课、写作业、考试…...

☑F、攻击或破坏自己那个家庭角色

☑G、攻击或破坏家庭或学校的相对角色:老师、父母…...

☑H、攻击或破坏学生或家庭的物件或环境

☑I、攻击或破坏自己的自我

☑J、脑子一直想些不好的事

☑K、心里一直想做不好的事

☑L、已经做了些不好的事

☑M、想把一些事都搞砸

☑N、心情一直郁闷,无法开心

☑O、会大哭,大笑,大叫或不说话

☑P、吃不下

☑Q、睡不着

☑R、想和人接近或交流会不舒服

☑S、一直想回到半学生角色的生活状态

☑T、觉得自己、别人、学校、家庭、社会…..是不好的

☑U、觉得自己是受害者

☑V、觉得自己想报复,加害者

☑W、想离开学校,不要上学

☑X、觉得自己没用没有价值,活不下去了

☑Y、觉得死了算了

☑Z、想伤害自己


六、孩子如何帮助自己

每个孩子都必须知道: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【自我】,以及家庭角色,学校角色与社会角色,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学生,目前不被要求承担社会角色,所以有时候说话做事的是【自我】,有时候是【家庭角色:儿子或女儿】,有时候是【学校角色:学生】

你在疫情前就有学生常规作息的习惯或习性,这习惯不一定很好,因为掺杂些其他的好或坏习惯,但不管喜不喜欢,多多少少都已成为固定的习性,学生生涯不一定满意,不一定全力以赴,但尚可接受。

疫情中,【半学生常规作息习惯与习性】浸泡了三个月下来,每天在【舒适圈】其实是个好日子,可上学后面对一个大工程,而且只能自己自觉地闷头去完成——新学生角色,常规作息习惯与习性。

(一)一个拜托

只能拜托你——小兄弟、小师妹们!请自觉离开舒适圈,好吗?其实,你离不离开,这舒适圈都已经没了【消失了,结束了】,你若不离开,其实是留在【被转移到】——战斗圈,每天就扛些偏差行为和自己与他人冲突、战斗,进去了,就很难出来,出来了,也已经不是你要的那个样子了!

(二)五个任务

请记住,现在你有个任务:一是放弃半学生角色走出【舒适圈】,二是不要误入【失败圈】,三是千万小心别冲进【战斗圈】,四是全力建造【新学生角色】习惯与习性,五是当你在以上四个努力,遇到挫败或难以成功时,请先找你同学,同学帮不了忙找老师,老师帮不了忙找父母,父母也帮不了忙就找*,总有人帮得了你的,你的智慧也会适时涌出的,请用以上的话叮咛自己,也分享给你的同学,加油!



我们致力于让每个人成为自己心理健康的第 一责任人!

了解详情,请微信搜索公众号“内蒙古维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”。




返回顶部

返回顶部